| 网站首页 | 工业遗产网主页 | 汉冶萍网 | 地方文化网 | 
您现在的位置: 工业遗产网 >> 工业遗产研究 >> 正文     欢迎访问《国家工业遗产》《国家工业遗产论坛》专栏!工业遗产网网址为www.gjgyyclt.com 联系邮箱为gjgyyclt@163.com  [工业遗产网  2019年11月16日]        
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安徽霍山为例
作者:徐有威 张胜    文章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第11期    更新时间:2021/6/23    
        ★★★ 【字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原则布局山区。随着时代变迁,其主要建筑资产逐渐蜕变为乡村工业遗产。这些遗产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往往难以有效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遗产损坏。位于山区的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各类资源优势,推动建设资金多元化,引进人才,创新管理,扩展社会文化教育职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旅产业综合体,在遗产合理开发与经济效益反哺中实现小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

[关键词] 小三线;工业遗产;画家村;作家村

改革开放以后,小三线逐步调整、搬迁,其一部分国有资产留在当地,被改造、利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进入21世纪,相当部分小三线移交地方的国有资产(主要为不动产)随着时代变迁蜕变为乡村工业遗产①,缺少保护和有效管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合理开发、挖掘小三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提升乡村发展优势,对于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近年来对小三线建设发展史、三线工业遗产研究日趋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亦受到重视。然而,少有学者考察乡村振兴视阈下小三线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路径,并提出可推而广之的有效策略。为此,自2018年底至2020年夏,上海大学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研究团队共驱车赴安徽霍山县三次,驻扎数月深入调研,以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中国月亮湾作家村为考察中心,在有关单位帮助下,得到了较为真实的一手材料,以期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总结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经验。

一、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小三线军品任务减少,企业体制僵化、位置偏僻等问题日趋凸显。为适应新形势,推动小三线调整,198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转《关于调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小三线军工厂的报告》,对小三线调整问题进行了总体规划,即着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适当保留军品生产线,变单一军品生产为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对于要调整的工厂实行少关停多并转的方针。[1]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小三线的初步调整成效有限。为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1984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主要研究小三线进一步调整问题。会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研究三线企业调整问题的会议纪要》,指出小三线军工企业调整总的原则:“一是不再保留小三线军工生产体系,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要转产,转产可以有先有后,逐步进行。二是由地方想办法自行转产,让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三是转不了,办不下去的企业要关停,关厂后,好的设备和科技人员调出,余下的设备和人员逐步处理。”[2](P146)此后,全国各省市小三线单位在进一步调整规划下,以关、停、并、转、迁等方式实行调整。

小三线属于地方军工单位,因此,小三线调整后,其国有资产所在省具有处理权,其处理灵活性亦较大。以安徽省为例,小三线搬迁后,安徽省为帮助地方乡村发展,进一步规定小三线国有资产无偿移交给所在县政府。有关地区在接收小三线资产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初步改造与利用,包括有偿转让给当地群众、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公共事业、部分危房拆除等。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三线移交资产利用弊病日益凸显。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其一,资产管理不善。由于遗留资产较多,当地政府难以有效管理,部分小三线国有资产成为真空状态,并被破坏。淮海机械厂主体迁往合肥后,“由于县乡均无人管理,加之厂房分布分散,故破坏严重”[3]。其二,移交资产破坏性利用。有些单位没有保护意识,导致“所住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只住不修,故此损失严重,形成了危房”[3]。部分空置资产被当地村民占用,由于缺乏保护性措施,导致资产毁坏。其三,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导致部分建筑再度荒废。其原因在于利用三线遗产发展的乡镇企业仍面临交通不便困扰,偏远山区生产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以上因素均限制了有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总之,尽管小三线单位搬迁后,地方政府对其移交资产进行了规划与改造利用,但仍有相当部分建筑资产空置、废弃。这些荒废建筑遗存成为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旅游”的艺术乡村建设探索

针对小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问题,全国不少地方都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其中,安徽省霍山县着力以“文化+旅游”为中心的艺术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2014年前后,霍山县美术家协会出于对小三线工业遗产周边环境的独特艺术创作审美喜好,逐渐萌发利用三线厂遗存建筑设立画家创作工作室的想法。2014年间,霍山县美协多次向县文联提出协调租借废弃房屋建立艺术创作基地。2015年初,文联将这一提议转达给了霍山县诸佛庵镇,小三线遗存改造利用建议得到积极响应。

实际上,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不仅具有可行性,同时还具备特殊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

首先,对小三线工业遗存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实现经济价值,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以及贫困乡村脱贫攻坚具有一定助力,同时,还可以盘活死气沉沉的三线厂遗址区,增加乡村发展活力。

其次,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具有差异化优势:三线军工遗产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乡村旅游资源的军工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审美价值。

再次,小三线工业遗产所在乡村往往兼具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打造聚合效应将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业开发。

以原安徽省皖西化工厂所在狮山村为例,其周边诸多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为当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可行性:一,大别山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原皖西化工厂周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山水与工业遗存交错的独特审美价值存在发掘空间;二,诸佛庵镇曾是革命老区,第二届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就于此成立[4](P3),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供加持;三,小三线工业遗址区远离城镇,人口稀少,有大量土地资源可以被政府利用,这为画家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便利;四,东晋左慈②于此处活动的民间传说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另一亮点。

2015年3月,霍山县美协与诸佛庵镇正式达成协议,以原安徽省皖西化工厂遗址为基础,共同建设画家村③。美协主要负责画家的引入,同时具有保护建筑资产和生态环境的义务。地方政府则以免租金的方式提供有关房屋,做好公共卫生服务。[5]协议签署后,霍山县美术家协会积极联络、邀请艺术家入驻,首批引入各级画家44人。当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问题:一是系统内部尤其是群众质疑带给地方政府一定心理压力。二是尽管当地小三线遗产荒废,但不乏资产被当地村民占用、部分被企业利用等情况,固定资产回收有困难。三是后续开发旅游业发展资金紧张。这些问题比较难以解决,甚至使当地政府和美协对画家村后续建设产生犹豫。

但乡村视阈下的画家村建设确有创新意义。这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在六安市的鼓励和推动下,霍山县诸佛庵镇集中力量,排除阻碍,推进了画家村公共设施改造与整体建设。

第一,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发展。施行招聘机构入驻方式,扩大人气及收入并以此完善画家村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此后,安徽中川置业六安周谷堆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将原皖西厂大剧院、仓储车间改造成集艺术交流、拍卖、餐饮为一体的大型民宿。[6]第二,拓展旅游资源。部分入驻艺术家与政府签订场地租借30年协议,对原有建筑基础进行保护性改造,筹建民营美术馆,并使之成为画家村重要景点。第三,积极推动当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农家乐等项目,给予当地村民一定支持,提高当地村民参与画家村建设积极性。第四,改善交通设施,疏通河道,提升当地旅游环境。先后建成画家村内循环通道8公里、桥梁两座,疏浚加固沿路河道5公里,同时进行了供电线路改造及部分节点弱电入地项目。

画家村建设以及上级政府重视极具示范效应。距离安徽霍山县城关镇约33公里的东西溪乡是原小三线企业淮海机械厂(9356厂)的建设地点。该厂曾因成功试制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而享誉全国,调整搬迁之前,“全厂占地面积2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生活辅助面积4.2万平方米”[7](P9)。企业搬迁后,地方政府曾利用其移交资产建立乡镇企业,但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市场竞争力,乡镇企业最终倒闭,小三线工业遗产资源浪费同样成为当地政府一块心病。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即在人民中、基层中寻找灵感,接到地气,才能反映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创作出更好的文艺作品。这给文艺创作指明了道路,也促使不少作家、艺术家下乡采风,感悟生活,丰富创作素材。时任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6年到霍山县采风写作。据许辉介绍,文学创作并非其下乡采风的唯一任务,如何将文学与扶贫结合在一起是其多次奔赴乡村的另一重要任务。许辉以作家独有眼光与东西溪乡政府深入讨论了工业遗产改造利用与扶贫结合的可行性,并于此后启动了中国月亮湾作家村建设项目。

2017年10月30日,“中国月亮湾作家村”(后文简称作家村)正式开村。开村之际,包括枕溪书院、枕溪山房、作家创作室等项目均建设完成。作家村充分借鉴了画家村建设经验,并加以创新发展。

其一,不仅将作家工作室建设为地方旅游资源之一,并使之兼具住宿和展览功能。枕溪山房设计为第五届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创作室,兼有展览、住宿功能,开放式运营。游客可以参观和订宿,最多可容纳两个家庭同时居住。作家创作室是利用原淮海机械厂行政办公楼改造而成,总面积达800平方米,其中,5个房间被改造为“三线民宿”对外运营。

其二,建设乡村图书馆。枕溪书院是目前已知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免费对当地群众开放。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利用原淮海机械厂的流水线生产车间进行设计改造,充分保留了原三线建筑风貌。

其三,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周边7个村资产收益性扶贫项目资金入股成立三线印象旅游公司,负责运营作家村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旅游综合项目。

其四,全面推动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作家村二期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游客接待中心、三线大食堂、三线民宿,形成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吃饭、80人住宿的接待规模。游客接待中心还内设当地特产超市、三线建设图片及实物等常置展览。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大别山区的乡村政府在画家村、作家村已有模式借鉴下,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艺术乡村建设。2017年10月,霍山县单龙寺镇启动了对屋脊山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试图打造华东地区第一个摄影家村。至2019年夏,“该镇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屋脊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配套二星级旅游公厕、旅游标识标牌、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初步开发芳华林、二祖洞、螺蛳台等山中景点,成立屋脊山景区管理处,配备专人参与景区管理”[9]。

“文化+旅游”逐渐成为霍山县艺术乡村建设的内在主轴,以画家村、作家村为原点的小三线工业遗产艺术乡村建设探索不仅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更成为地方发展具有差异性的品牌名片,逐步呈现出“作家村、画家村、摄影家村,村村出彩”的发展态势,为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

三、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文旅产业开发价值及困境

从全国范围内考察,小三线工业遗产仍有相当部分不同程度存在“靠山、分散、隐蔽”的区位劣势以及资源浪费现象。位于山区的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必须面对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才不足、缺少发展资金等劣势。霍山县的画家村、作家村以小三线工业遗产为中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综合体④,建设以“吃、住、游、乐、购、学”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集群,是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又一创新探索,对于促进当代乡村发展也颇具现实意义。具体而言:

第一,有利于改善乡村公共环境与服务设施。画家村和作家村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动交通道路升级,疏通沿线水道,完善供水、供电设施,并着力提升环境卫生,重塑了当地乡村面貌并推动了其城镇化进程。

第二,社会效益明显。画家和作家工作室利用均实行免房租政策,成功吸引了大批名人签约入驻,这成为地方发展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社会效益最大优势,不仅拓展了当地旅游资源,同时成为吸引游客参观的重要因素。

第三,带动了当地村民旅游业收入。画家、作家和参观者持续增加给原本很难见到外人的乡村带来了新景象,部分原来在外打工村民也返回家乡创业。如狮山村村民戚晓梅“利用原先买下的原皖化厂职工宿舍楼进行了乡村民宿风格化装修,开办起了当地第一家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10]。不仅村民旅游业收入得到增长,部分入驻的农家乐还兼做学生群体艺术创作写生基地,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第四,推动了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画家村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推动了当地艺术文化教育普及。作家村积极与安徽省作协达成文化共建,形成长效机制。省作协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每年至少举办一场大型文化活动,定期发动会员参加乡村小学支教、举办文学讲座,推动乡村文学教育升级。

由此观之,以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文旅综合体发展模式,对于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颇具成效,可以成为新时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重要的可选路径。

然而,从全国范围内考察,小三线工业遗产仍有相当部分不同程度存在“靠山、分散、隐蔽”的区位劣势,这导致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交通不便。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除原江北机械厂工业遗址位于省级道路两侧、原东风机械厂工业遗址位于城镇中心位置之外,其他三线厂遗址通往县城均需山路驱车,如遇到雨季甚至有山体滑坡风险。部分小三线遗址距离中心城镇较远,人口稀少,难以利用。

发展资金不足。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乃至形成持续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位于乡村的小三线工业遗产,往往无法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经济效益前景不明朗,仅依靠公共资金开发、利用难以持久。

缺少人才。乡村人才缺乏是普遍问题,而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人才资源支撑,这一矛盾成为制约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难以有效管理。规模庞大的小三线遗址如要实现有效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本就是挑战。加之当地居民对于小三线遗产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更难以实现。如皖西化工厂搬迁后,当地政府对该厂房屋及建筑做了规划,并安排专人看管,“仍不能消除被偷盗现象,国有资产损失依然严重”[11]。

山区环境对于遗产保存不利。区位靠山的劣势,使小三线工业遗产难以避免雨季雨水冲刷、山石飞落破坏。加之,小三线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半个世纪有余,房屋折旧与损毁实难避免。小三线工业遗产持续受到侵蚀、损毁,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

四、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路径

综之,为建设以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文旅综合体,促进相关区域乡村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以下举措应当引起我们关注。

(一)推动建设资金多元化

吸引企业投资。乡村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在公共资金初期投入后,往往面临运营成本难以为继、后续建设资金不足困境。合理引入企业资本,灵活界定产权与使用权,将有利于减轻地方工业遗产开发对公共资金的依赖性。当前社会资本引入困难在于企业缺乏动力,如何规划并实现可预期的经济效益是引入企业资本首要任务。

引导、建立民间公益项目。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找热心公益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团体、个人,引导他们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中,解决资金压力。同时,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专门性地方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基金会,合力推动乡村工业遗产持续保护与开发。

拓展村、镇集体经济模式。引入村集体、当地居民参股开发,实行营业收入分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发资金困难,并由此引导公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唤醒群众工业遗产价值认知,助推工业遗产开发成果与当地村民共享。

(二)推进项目运营专业化

与企业合作经营。专业性企业不仅拥有雄厚资金,更具有适应市场的人才储备。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吸取已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经验,引入企业参与工业遗产运营,集中精力做好监督与引导,保证工业遗产开发经济效益与遗产保护实现平衡。

吸引人才。专业人才是保障项目运营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可以灵活设计制度,聘请职业经理人运营工业遗产开发项目,实现“政府搭台,人才唱戏”。

(三)整合各类资源优势

结合自然资源。小三线遗址大多靠山、隐蔽,这一布局下,山、水自然资源丰富。充分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构建工业遗产与自然美景交融的综合景观,扩大乡村旅游景观优势。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红色历史资源等各类资源优势,打造聚合效应,拓展乡村文旅综合体的可游性。

发掘特色物产资源。山区物产丰富,建立地方特色物产品牌,发展旅游附加购物产品,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同时推动乡村品牌建设。

吸引外部资源加持。积极吸收外部优秀文化资源加持,增加乡村旅游吸引力。霍山县引入美协、作协参与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文化名人效应实现更大社会影响,具有借鉴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做好前期规划,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区域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应扩大区域视野,充分发挥邻近区域特色资源,实现邻近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一条龙”式旅游服务。以霍山县为例,其自身具有小三线工业遗产资源优势,如能联动相关邻县如金寨县红色旅游资源,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时空延伸,扩大经济效益。

(四)拓展社会文化教育价值

结合军工历史与“三线精神”,推动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小三线军工历史可以完美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又是“三线精神”历史见证,以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小三线工业遗产的政治价值,拓展乡村旅游价值维度。

开发工业遗产科技教育普及职能。推进、扩大乡村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引入多媒体、3D、VR等展览模式,增强参观者与展览互动体验,并辅以原三线企业机器设备、生产场景、技术工艺、文本资料展示,不仅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对工业遗产文化价值进行阐释,同时,具有科学技术普及意义。

拓展附加文化价值。在遗产开发中,结合前文所述外部资源加持,拓展如文学、艺术、音乐、农业等其他领域文化价值附加,积极吸引如学生等固定游客群体,打造“吃、住、游、乐、购、学”多位一体的特色文化游、学基地,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

登记注册。对于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依照完好程度、建筑大小及用途,进行数据采集、分类登记,为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规划提供有效数据库。

加强管理。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既属于国有资产,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保护工作应纳入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助推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与延续。同时,应推动地方政府部门间协作,共同落实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为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提升群众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宣传小三线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周边群众,提升其保护意识,助推群众广泛参与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

(六)完善配套设施

改善交通。交通不便是乡村旅游业发展劣势,当地政府应积极改善交通环境,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村级公共交通建设存在可能性。例如,安徽省舒城县在乡镇设立交通集中站,规划公共交通班次,可以实现域内全部乡村公交直达。

完善旅游发展基础配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加强是扩大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必要条件。现代民宿发展以及农家乐等形式给乡村扩大旅游接待能力提供了可行性。

五、结语

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三线“靠山、分散、隐蔽”布局规划,小三线工业遗产大部分位于交通偏远、靠山的乡村地带,加之周边居民对遗产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小三线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及利用并非易事。因此,开发、利用乡村小三线工业遗产,应当在乡村劣势中积极吸取、总结国内外优秀案例经验教训,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和全面规划,注意开发与保护并行,避免盲目跟风开发,推动地区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可持续。

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过程中,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各类资源优势,推动建设资金多元化,引进人才,创新管理,加强遗产保护,推动社会文化教育职能拓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乡村文旅综合体,在遗产合理开发与经济效益反哺中实现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以此改善当地乡村公共环境,带动旅游业发展,推动地方品牌建设和乡村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注释:

①关于工业遗产定义,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在下塔吉尔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中给予了较为权威的定义。该宪章提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设备、车间、磨坊和制造厂、矿山及冶炼加工场所、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场所及所有的基础设施,除此以外,还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崇拜或者教育场所。在国内,2006年6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的《无锡建议》将工业遗产划分为以下几类: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参见《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建筑创作》,2006年第8期)。

②历史上左慈的实际活动地区应该在现安徽潜山市西部天柱山一带,天柱山亦有霍山之称。参见祝亚平《安徽──道家炼丹术的发源地》(《学术界》,1994年第5期)。

③建设初期,画家村定名为“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并由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题写村名。随着画家村发展与二期建设,地方政府将画家村定名为“仙人冲艺术部落”。本文简称“画家村”。

④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即在一定的乡村范围内,以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以相关配套设施为支撑,通过对土地的综合开发形成“吃、住、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并具有较高服务品质的乡村休闲旅游聚集区。参见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4期)。从本文案例中可以发现,文化普及、教育已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文化教育职能在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中不应被忽视。本文中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即包含“吃、住、游、乐、购、学”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关于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军工厂的报告[Z].上海: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号:B1-8-178-26,1981-6-4.

[2]本书编委会.地方军事工业[M].北京:内部发行,1992.

[3]关于对淮海厂移交厂房一次性处理方案的报告[Z].霍山:霍山县档案馆藏,档号:J120-001-047-0007,1995-9-20.

[4]汤祖祥.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霍山[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5]关于诸佛庵镇大别山第一竹海仙人冲画家村开发的协议[Z].霍山:霍山县美术家协会,2015-03-24.

[6]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简介[EB/OL].http://www.ahhuoshan.gov.cn/public/6598291/18899651.html.

[7]九三五六厂志(1965—1985)[Z].霍山:九三五六厂志编辑室,1987.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1).

[9]风景变名片 美丽成产业——霍山县单龙寺镇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N].皖西日报,2019-09-11(2).

[10]在霍山农商银行信贷支持下,农妇回乡创业——画家村里“农家乐”火了[N].安徽日报农村版,2018-12-07(9).

[11]关于皖西化工厂搬迁后部分房屋及建筑物需要拆除的请示报告[Z].霍山:霍山县档案馆藏,档号:J120-001-017-0012,1995-7-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3&ZD097)、“贵州三线建设文艺研究创新团队”项目(LPSSYKJTD201910)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44)

张 胜,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上海 200444)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工业遗产研究中心